民研計劃發放香港巿民對各地人民及政府的觀感 (2020-02-04)

2020年2月4日香港民意研究所發佈會 – 傳媒參考資料

發佈會回顧

詳細結果

 202024 新聞公報

民研計劃發放香港巿民對各地人民及政府的觀感

特別宣佈

  1. 香港民意研究計劃(香港民研)前身為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(港大民研)。公報內的「民研計劃」指的可以是香港民研或其前身港大民研。
  2. 香港民研今日發放的香港巿民對各地人民及政府觀感調查,是本年7月1日前發放的最後一次,未來會否繼續,要視乎公眾是否支持。

公報簡要

民研計劃於一月由真實訪問員以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方式,分兩階段成功訪問了407和505名香港居民。調查顯示,在本港確診首宗武漢冠狀病毒個案前,香港巿民對各地人民的好感淨值,全部都高於對當地政府的好感淨值,當中對中國人民,及美國、澳門、中國和香港政府的好感淨值為負數。相比半年前,香港巿民對美國和日本政府的好感淨值顯著上升,而對澳門、英國和日本人民,以及香港、澳門、英國和中國政府的好感淨值則顯著下跌。歷史紀錄方面,香港、中國和澳門政府的好感淨值創1997年有紀錄以來新低,澳洲和英國政府則分別創2000和2014年以來新低。相反,台灣和日本政府則創1997年有紀錄以來新高,美國政府亦創2009年以來新高。此外,香港巿民對中國人民的好感淨值創2013年以來新低,對法國人民的好感淨值則創2007年有紀錄以來新高。評價階段調查的實效回應比率為71.2%。在95%置信水平下,調查的百分比誤差不超過+/-4%,淨值誤差不超過+/-7%。

樣本資料

提名階段 評價階段
調查日期 16-17/1/2020 20-21/1/2020
成功樣本數目[1] 407
(包括204個固網及203個手機樣本)
505
(包括251個固網及254個手機樣本)
實效回應比率[2] 65.5% 71.2%
調查方法 由真實訪問員進行隨機抽樣電話訪問
訪問對象 18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
抽樣誤差[3] 在95%置信水平下,百分比誤差不超過+/-4%,淨值誤差不超過+/-7%
加權方法 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的統計數字以「反覆多重加權法」作出調整。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統計數字來自《二零一八年年中人口數字》,而教育程度(最高就讀程度)及經濟活動身分統計數字則來自《香港的女性及男性 – 主要統計數字》(2018年版)。

[1]     數字為調查的總樣本數目,個別題目則可能只涉及次樣本。有關數字請參閱下列數表內列出的樣本數目。

[2]     民研計劃在2017年9月前以「整體回應比率」彙報樣本資料,2017年9月開始則以「實效回應比率」彙報。2018年7月,民研計劃再調整實效回應比率的計算方法,因此改變前後的回應比率不能直接比較。

[3]     此公報中所有誤差數字均以95%置信水平計算。95%置信水平,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,則95次各自計算出的誤差範圍會包含人口真實數字。由於調查數字涉及抽樣誤差,傳媒引用百分比數字時,應避免使用小數點,在引用評分數字時,則可以使用一個小數點。

最新數據

在提名調查中,被訪者可在未經提示下說出最多10個除了香港、大陸、台灣和澳門以外最熟悉的國家或地區政府,首5位最多被訪者提及的則被納入評價調查。在評價調查中,被訪者就香港、大陸、台灣和澳門以及該五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民及政府分別作出評價。以下是香港市民對兩岸四地人民及政府的觀感:

調查日期 16-21/8/17 18-19/7/18 17-19/7/19 20-21/1/20
樣本數目 763-811[7] 502 592-633 505
回應比率 63.9% 47.4% 59.8% 71.2%
最新結果[4]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 最新變化
香港 人民好感 46%[5] 50% 63%[5] 57+/-4% -6%
人民反感 13% 14% 12% 13+/-3% +1%
淨值 34%[5] 36% 51%[5] 44+/-6% -6%
政府好感 40%[5] 38% 26%[5] 13+/-3% -13%[5]
政府反感 32%[5] 34% 58%[5] 74+/-4% +16%[5]
淨值 9%[5] 4% -32%[5] -61+/-6% -29%[5]
中國 人民好感 32% 31% 30% 30+/-4%
人民反感 27% 29% 34% 37+/-4% +3%
淨值 4% 2% -4% -7+/-7% -3%
政府好感 32% 31% 25%[5] 23+/-4% -2%
政府反感 35% 39% 51%[5] 59+/-4% +8%[5]
淨值 -3% -8% -26%[5] -36+/-7% -10%[5]
台灣 人民好感 60%[5] 67%[5] [6] 76%[5] 74+/-4% -2%
人民反感 4% 5% 2%[5] 4+/-2% +3%[5]
淨值 56% 62% 75%[5] 69+/-5% -5%
政府好感 24%[5] 34%[5] 52%[5] 55+/-4% +3%
政府反感 22%[5] 25% 19%[5] 18+/-3% -1%
淨值 2%[5] 9% 33%[5] 37+/-7% +4%
澳門 人民好感 44%[5] 51%[5] 62%[5] 51+/-4% -11%[5]
人民反感 4%[5] 4% 3% 9+/-3% +7%[5]
淨值 40%[5] 47%[5] 60%[5] 42+/-6% -18%[5]
政府好感 34% 37% 43%[5] 31+/-4% -12%[5]
政府反感 17% 22%[5] [6] 23% 35+/-4% +12%[5]
淨值 18% 15% 20% -4+/-7% -24%[5]

[4]     數字採自五等量尺。

[5]     該數字與上次調查結果的差異超過在95%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,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。不過,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,並不等同有關變化是否有實際用途或意義,而不同調查的加權方法亦可能有所不同。

[6]     該數字與上次調查結果的差異超過在95%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,是由於加權方法改變。如果以舊有加權方法處理數據,則差異並未超過抽樣誤差。

[7]     該調查結果公佈時尚未包括手機樣本。上表結果已更新為固網樣本及手機樣本的合併統計數字,惟於判斷變化是否超過抽樣誤差時仍然使用首次公佈的數字計算。

以下是香港市民對部分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民及政府的觀感,按對人民好感淨值倒序排列:

調查日期 16-21/8/17 18-19/7/18 17-19/7/19 20-21/1/20
樣本數目 765-807[11] 502 598-616 505
回應比率 63.9% 47.4% 59.8% 71.2%
最新結果[8]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 最新變化
日本 人民好感 59%[9] 68%[9] 76%[9] 71+/-4% -5%
人民反感 7% 6% 3%[9] 7+/-2% +4%[9]
淨值 52% 63%[9] 73%[9] 64+/-5% -8%[9]
政府好感 21% 33%[9] 39%[9] 46+/-4% +7%[9]
政府反感 39% 31%[9] 27% 17+/-3% -9%[9]
淨值 -18% 2%[9] 12%[9] 29+/-7% +16%[9]
澳洲 人民好感 45% 60%[9] 54+/-4%
人民反感 3% 3% 4+/-2%
淨值 42% 57%[9] 50+/-5%
政府好感 39%[9] 50%[9] 38+/-4%
政府反感 3% 6%[9] 12+/-3%
淨值 36%[9] 43%[9] [10] 26+/-6%
英國 人民好感 46% 54%[9] 63%[9] 51+/-4% -13%[9]
人民反感 5% 6% 5% 6+/-2% +1%
淨值 42% 48% 58%[9] 44+/-5% -14%[9]
政府好感 38%[9] 46%[9] 51% 40+/-4% -10%[9]
政府反感 12%[9] 14% 17% 21+/-4% +4%
淨值 26%[9] 32% 34% 19+/-7% -14%[9]
法國 人民好感 34% 41%[9] 42% 43+/-4% +1%
人民反感 7% 5% 6% 6+/-2%
淨值 28% 35%[9] 36% 37+/-5% +1%
政府好感 26% 34%[9] 33% 32+/-4% -2%
政府反感 7% 5% 10%[9] 13+/-3% +3%
淨值 19% 29%[9] 23% 18+/-6% -4%
美國 人民好感 34% 39% 48%[9] 47+/-4% -1%
人民反感 11% 15%[9] 9%[9] 12+/-3% +3%
淨值 23% 24% 39%[9] 35+/-6% -4%
政府好感 14%[9] 15% 24%[9] 33+/-4% +9%[9]
政府反感 49%[9] 56%[9] 48%[9] 36+/-4% -13%[9]
淨值 -35%[9] -41% -24%[9] -2+/-7% +22%[9]

[8]     數字採自五等量尺。

[9]     該數字與上次調查結果的差異超過在95%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,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。不過,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,並不等同有關變化是否有實際用途或意義,而不同調查的加權方法亦可能有所不同。

[10]  該數字與上次調查結果的差異超過在95%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,是由於加權方法改變。如果以舊有加權方法處理數據,則差異並未超過抽樣誤差。

[11]  該調查結果公佈時尚未包括手機樣本。上表結果已更新為固網樣本及手機樣本的合併統計數字,惟於判斷變化是否超過抽樣誤差時仍然使用首次公佈的數字計算。

最新調查顯示,香港巿民對各地人民的好感淨值,全部都高於對當地政府的好感淨值。對各地人民觀感方面,按好感淨值由高至低排列,分別是台灣、日本、澳洲、英國、香港、澳門、法國、美國和中國,當中只有對中國人民的好感淨值為負數。對各地政府觀感方面,按好感淨值由高至低排列,分別是台灣、日本、澳洲、英國、法國、美國、澳門、中國和香港,當中對美國、澳門、中國和香港政府的好感淨值為負數。

相比半年前,香港巿民對美國和日本政府的好感淨值顯著上升,而對澳門、英國和日本人民,以及香港、澳門、英國和中國政府的好感淨值則顯著下跌。

歷史紀錄方面,香港、中國和澳門政府的好感淨值創1997年有紀錄以來新低,澳洲和英國政府則分別創2000和2014年以來新低。相反,台灣和日本政府則創1997年有紀錄以來新高,美國政府亦創2009年以來新高。此外,香港巿民對中國人民的好感淨值創2013年以來新低,對法國人民的好感淨值則創2007年有紀錄以來新高。

須要說明,躋身是次調查範圍的國家和地區,先決條件是香港巿民的熟悉程度。調查範圍以外的國家或地區,在香港巿民心目中的好感程度可以很高或很低,但由於並非香港巿民最熟悉的國家或地區,所以不在調查之列。

民意日誌

民研計劃於2007年開始與慧科訊業有限公司合作,由慧科訊業按照民研計劃設計的分析方法,將每日大事記錄傳送至民研計劃,經民研計劃核實後成為「民意日誌」。

由於本新聞公報所涉及的調查項目,上次調查日期為17-19/7/2019,而今次調查日期則為20-21/1/2020,因此是次公報中的「民意日誌」項目便以上述日期為依歸,讓讀者作出比較。以涵蓋率不下25%本地報章每日頭條新聞和報社評論計,在上述期間發生的相關大事包括以下事件,讀者可以自行判斷有關事件有否影響各項民調數字:

21/1/20 武漢肺炎繼續急速擴散並傳入台灣
20/1/20 武漢肺炎於中國急速擴散
19/1/20 中環集會演變成警民衝突
16/1/20 中美簽署首輪經貿協議
14/1/20 政府推出十項民生政策
13/1/20 政府擬向海洋公園提供過百億資助
11/1/20 蔡英文勝出台灣總統選舉
9/1/20 專家指武漢肺炎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
8/1/20 伊朗報復美國向伊拉克美軍基地發射導彈
7/1/20 政府將武漢肺炎列入須呈報疾病
4/1/20 駱惠寧被委任為中聯辦主任
3/1/20 武漢當局公布肺炎個案增至44宗
2/1/20 由武漢返港女子出現肺炎徵狀
1/1/20 民間人權陣線舉辦元旦大遊行
18/12/19 習近平到訪澳門
16/12/19 林鄭月娥到北京述職
28/11/19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》
25/11/19 民主派取得大部分區議會議席
16/11/19 解放軍出動清理路障
14/11/19 習近平就香港局勢表態
6/11/19 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會見林鄭月娥
1/11/19 第十九屆四中全會新聞發布會舉行
22/10/19 台灣要求派員來港押解陳同佳到台灣受審

數據分析

在本港確診首宗武漢冠狀病毒個案前的調查顯示,香港巿民對各地人民的好感淨值,全部都高於對當地政府的好感淨值,當中對中國人民,及美國、澳門、中國和香港政府的好感淨值為負數。相比半年前,香港巿民對美國和日本政府的好感淨值顯著上升,而對澳門、英國和日本人民,以及香港、澳門、英國和中國政府的好感淨值則顯著下跌。

歷史紀錄方面,香港、中國和澳門政府的好感淨值創1997年有紀錄以來新低,澳洲和英國政府則分別創2000和2014年以來新低。相反,台灣和日本政府則創1997年有紀錄以來新高,美國政府亦創2009年以來新高。此外,香港巿民對中國人民的好感淨值創2013年以來新低,對法國人民的好感淨值則創2007年有紀錄以來新高。